大鹏(以下简称“大”):除了前面“Windows XP基本操作—五、窗口和对话框”一章中讲述的内容外,这里再介绍一些窗口和对话框的其它设置和功能:
1、窗口工具栏设置(只对当前登录的帐户有效):
在前面我们讲到过“工具栏”,就是窗口菜单下面的一排按钮,这些按钮代表菜单中某一项或某一项中的某个功能。有些窗口中菜单功能比较多,相应的按钮也比较多,所以可能会分为几个工具栏,用以区分不同功能类别的按钮,例如“资源管理器”的工具栏就有“标准按钮”、“地址栏”、“链接”。
我们可以对窗口工具栏的数目、包含的按钮和是否可移动位置进行设置,以“资源管理器”为例,在菜单或工具栏的空白处(没有按钮的地方)单击鼠标右键,或者选择菜单“查看(V)”—“工具栏(T)”,即可看到进行上述设置的菜单。
(1)、工具栏数目:菜单的分隔符(参见前面“Windows XP基本操作—四、菜单”一章中的相关介绍)上方有“标准按钮(S)”、“地址栏(A)”、“链接(L)”三项,分别代表三个工具栏,打上或去掉前面的对勾即可启用或取消工具栏。“标准按钮”工具栏就是有“后退”等按钮的工具栏(在菜单下方),“地址栏”工具栏就是“标准按钮”工具栏下方的下拉组合框(参见前面“Windows XP基本操作—二、资源管理器”一章中的相关介绍),“链接”工具栏就是包含“免费的Hotmail”等的工具栏(都是一些网址的快捷方式)。
(2)、是否可移动位置:选中“锁定工具栏(B)”项目,菜单和工具栏的位置就不能变动了。取消选中的话,即可移动菜单和工具栏的位置。可以看到,菜单和各个工具栏的左侧有一条点状的竖线,鼠标指针移动到竖线附近后,按下鼠标左键,鼠标指针会变为四向十字箭头的形状,此时进行拖动即可移动菜单和工具栏。
小鹏(以下简称“小”):“拖”起来好像还挺麻烦的,我把“标准按钮”工具栏拖到最上面后,想恢复成原样怎么不行了?就是菜单在最上面、“标准按钮”工具栏在中间、“地址栏”在最下面那样。
大:确实,拖动还需要一点小技巧。把菜单栏往上拖动,菜单就会跑到最上面,而“标准按钮”工具栏就会自动下去了。
(3)、工具栏包含的按钮:选择“自定义(C)…”项目,打开“自定义工具栏”对话框,即可对工具栏上显示哪些按钮进行设置,左侧“可用工具栏按钮(V):”列表框列出了未显示的按钮,右侧“当前工具栏按钮(T):”列表框列出了已经显示的按钮,选中左侧列表框中的某个按钮,单击“添加(A)->”按钮即可放到右侧列表框,反之选中右侧列表框中的某个按钮,单击“<-删除(R)”按钮即可放到左侧列表框。注意“分隔符”也算一种按钮,当然它是不能单击的。
要想移动已显示的某个按钮的前后位置,可在右侧列表框中选中该按钮,单击“上移(U)”或“下移(D)”按钮即可前后移动位置。
“文字选项(X):”下拉列表框可以选择按钮的旁边是否显示文字(光看按钮图案可能不一定知道是什么功能)或部分显示文字(选择“选择性地将文字置于右侧”)。“图标选项(N):”下拉列表框设置按钮的大小。
2、通用文件打开/保存对话框:在众多的对话框中,有一种对话框最为常见,我们称之为“通用文件打开/保存对话框(Universal File Open/Save Dialog)”。单击“开始”菜单—“运行(R)...”,在弹出的“运行”对话框中单击“浏览(B)...”按钮,打开的“浏览”对话框就属于“通用文件打开/保存对话框”。
(1)、除了标题栏之外,对话框左边有一个侧边栏,显示了“我最近的文档”、“桌面”、“我的文档”、“我的电脑”、“网上邻居”等按钮,单击相应的按钮即可直接转到相应的地方(“我最近的文档”表示最近使用这个对话框打开的文件)。
(2)、“查找范围(I):”下拉列表框可以进入各个分区和文件夹,右侧工具栏中的“后退(向左的箭头)”、“向上(向上的箭头)”、“创建新文件夹(文件夹样图标)”、“查看(带有下拉菜单)”按钮分别和“资源管理器”中的“后退”、“向上”、“新建—文件夹”和“查看”功能相同(这些功能我们在以后再讲到资源管理器时讲解)。
(3)、中间的列表框列出了当前文件夹中可以使用的文件和文件夹。
(4)、“文件名(N):”组合框中可以输入文件名(选中了一个现有的文件的话,这里就会显示选中的文件的文件名);“文件类型(T):”下拉列表框中可以选择要打开或保存的文件的类型(根据文件扩展名判断),选择不同的类型,中间的列表框中就只显示所选类型的文件,不过文件夹总是会显示的;“编码(E):”下拉列表框中可以选择要打开或保存的文件的编码类型(参见前面“计算机基础—九、术语解释和信息数字化”一章和以后文字处理软件中的相关介绍)。
(5)、右下角的“打开(O)”或“保存(S)”按钮可以在选择文件后“打开”它或者“保存”为文件(文件名就是上述“文件名(N):”组合框中输入的文件名,如果选中了一个现有的文件,那么会选择是否覆盖选中的文件),“取消”则关闭对话框并不作任何更改(和标题栏上“关闭”按钮作用相同)。在其它地方使用“通用文件打开/保存对话框”时,就不一定是“打开”或“保存”按钮了,还有可能是其它功能的按钮。
可以看出,“通用文件打开/保存对话框”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和“资源管理器”一样具有打开、复制、删除文件,运行程序,创建文件夹和快捷方式等功能,在中间的列表框中的文件或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菜单中即可执行相应的功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资源管理器”。
分类存档: 05-Windows XP系统设置
五、命令提示符和运行
大鹏(以下简称“大”):在前面“Windows XP基本操作—七、运行程序”一章中我们提到过“命令提示符”,相当于Windows XP中的“DOS”。当然“命令提示符”和DOS是两回事,DOS是一种操作系统,而“命令提示符”仅仅是Windows XP中的一个程序。“命令提示符(Command Prompt)”有时也称为“控制台(Console)”,不过不要和“管理工具”中的mmc.exe程序搞混了。
通过“开始”菜单—“所有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可以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这个“开始”菜单中的项目也是快捷方式,可以查看到,“命令提示符”程序是C:\Windows\System32文件夹下的cmd.exe程序。
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就进入了和DOS相仿的“黑白世界”。默认打开的目录是C:\Documents and Settings文件夹下以帐户名称为文件夹名称的目录。
与DOS类似的还有,可以在“命令提示符”中运行的程序也分为“内部命令”和“外部命令”:
1、“内部命令”:在窗口中输入help后回车,就会显示出所有的“内部命令”。这些“内部命令”除了包括DOS中的大部分内部命令外,还有一些独有的命令,如ASSOC(显示或修改文件扩展名关联,参见前面“Windows XP基本操作—七、运行程序”一章中关于文件关联的介绍)、AT(使命令和程序按计划运行)、CONVERT(把分区格式转换为NTFS)、EXIT(退出“命令提示符”程序)、SET(显示、设置或删除Windows环境变量,参见前面“控制面板—1、系统”一章中关于环境变量的介绍)等等。
另外,DOS中的一些外部命令,如ATTRIB(显示或更改文件属性)、FORMAT(格式化)等,这里也成为内部命令。
有些DOS中的内部命令,在这里的用法有所改变,比如DIR命令,DOS中直接运行DIR不能列出隐藏、系统属性的文件,在“命令提示符”中直接运行DIR则可以列出所有文件。
注意一下“命令提示符”使用长文件名和长文件夹名的方法,长文件名或长文件夹名中如果带有空格的话,使用时最好用英文的双引号将长文件名或长文件夹名括起来,比如使用CD命令进入Documents and Settings文件夹时要这样输入:CD “Documents and Settings”。
小鹏(以下简称“小”):什么是隐藏、系统属性?
大:我们在以后专门介绍资源管理器时会讲到。
2、“外部命令”:除了“内部命令”之外的程序和文件,都可以称为“外部命令”。在前面“Windows XP基本操作—七、运行程序”一章中我们介绍过,直接双击文件名就可以打开文件,在“命令提示符”中直接输入任何文件名后回车也可以打开,而不只是程序文件。
在前面“控制面板—1、系统”一章中我们讲过“环境变量”,是对“运行”对话框(参见前面“Windows XP基本操作—七、运行程序”一章中相关介绍)有效,这里对“命令提示符”同样有效。其实“运行”和“命令提示符”的作用是一样的,“运行”可以看作是一个只能输入一行字符的“命令提示符”。“环境变量”所指定的路径下的文件,在“命令提示符”中处于任何文件夹下的时候都可直接输入文件名执行而不需输入路径。当然“运行”不是只能运行“环境变量”所指定的路径下的文件,可以单击“浏览(B)…”按钮来查找其它位置的文件。
对于所有“内部命令”,都可以在命令后面加参数/?来获得帮助,如DIR/?;“外部命令”只有部分程序文件可以这样查看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带参数的命令时,命令和各个参数之间都要有一个空格。
由于“命令提示符”仅仅是Windows XP中的一个程序,所以和DOS不同的是,可以对“命令提示符”窗口进行设置(除了“最小化”、“最大化”和“关闭”之外)。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的控制菜单(参见前面“Windows XP基本操作—五、窗口和对话框”一章中关于控制菜单的介绍),选择“默认值(D)”或“属性(P)”,打开“属性”对话框进行设置。“默认值”和“属性”的不同之处在于,“默认值”对从“运行”对话框和资源管理器中打开的“命令提示符”窗口生效(设置完成后需要关闭“命令提示符”窗口再打开才生效),“属性”只能对已经打开的“命令提示符”窗口或对“命令提示符”程序的快捷方式生效(立即生效)。另外注意这些设置只对当前登录的帐户有效。
小:能不能改变一下刚打开“命令提示符”时的目录,就是“C:\Documents and Settings\帐户名”?
大:可以,方法很多,这里先介绍一种方法,比如要改变目录为c:\,打开“注册表编辑器”,进入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Command Processor键,修改右侧窗格中AutoRun值(类型为REG_SZ)的数据为cd c:\,该值的作用是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时自动启动一个程序,这里我们启动了内部命令cd c:\,这样的话打开“命令提示符”时就会自动转到c:\。上述AutoRun值如果不存在的话可以自行新建。
“命令提示符”还有一个功能,使用过的命令可以重复使用,按键盘上的上下方向键即可浏览使用过的命令。
四、注册表
大鹏(以下简称“大”):前面讲了那么多设置,你一定很想知道,前面的那些设置都是存储在什么地方吧?
小鹏(以下简称“小”):是啊。
大:Windows操作系统自从Windows 95以来,开始将大部分设置存储在一个叫“注册表(Registry)”的地方,主要是“控制面板”、“管理工具”中的大部分策略以及后面要讲到的其它设置(如窗口的位置、大小等等)。
“注册表”对应的文件是C:\Windows\System32\Config文件夹下的一些没有扩展名的文件,包括default、SAM、SECURITY、software、system、userdiff六个文件。
小:怎么查看注册表中的内容呢?
大:查看注册表需要通过C:\Windows文件夹下一个名为regedit.exe的程序来查看,该程序称为“注册表编辑器(Registry Editor)”。运行此程序,在打开的窗口中就可以看到注册表的内容。注意只有Administrators用户组中的帐户才能设置所有项目,否则只能设置下述HKEY_CURRENT_USER中的项目。
在“注册表编辑器”窗口中可以看到,窗口的主要内容也被分为左右两个窗格,左侧的“我的电脑”项目下有五个分支,分别是:HKEY_CLASSES_ROOT、HKEY_CURRENT_USER、HKEY_LOCAL_MACHINE、HKEY_USERS、HKEY_CURRENT_CONFIG,每个分支下面还有很多分支。像文件路径的表示方法一样,注册表项目的分支也可以这样表示,如HKEY_LOCAL_MACHINE分支下的SOFTWARE分支就可以表示为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也可以简写为HKLM\SOFTWARE,HKEY_CLASSES_ROOT可简写为HKCR,HKEY_CURRENT_USER可简写为HKCU,HKEY_USERS可简写为HKU,HKEY_CURRENT_CONFIG可简写为HKCC。不过要注意,要想查看分支下面的项目,是不能从右侧窗格双击打开的,只能从左侧窗格打开。
注册表中的内容按照项目的类型,可分为“键(Key)”(或“项(Item)”)、“值(Value)”、“类型(Type)”、“数据(Data)”。“键”(或“项”)就是左侧窗格的所有项目(分支);“值”是右侧窗格的所有项目的名称;“类型”是“值”的类型;“数据”是“值”中的数据(内容)。HKLM、HKCU、HKCR、HKU、HKCC键称为“主键(Host Key)”或“根键(Root Key)”,“主键”(“根键”)下面的键称为“子键(Sub Key)”。
了解了上述类型,我们就可以对注册表进行编辑了:
1、在左侧窗格的“键”(或“项”)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1)、展开:可将选定的键(项)展开,看到下面的键(项)。
(2)、新建(N):可以在选定的键的下面建立新的键(项)或值。
小:“值”好像有好几个啊,都是什么意思?
大:“值”分为这么几种,表示不同的“类型”:
a、字符串值(S):简称“REG_SZ”,存储的数据是一组字符串。
b、二进制值(B):简称“REG_BINARY”,存储的数据是一行二进制数,以十六进制的形式显示。
c、DWORD值(S):简称“REG_DWORD”,存储的数据是八位十六进制数(四个字节)。
d、多字符串值(M):简称“REG_MULTI_SZ”,存储的数据是多行的字符串,每一行可以用回车、空格、逗号或其它符号分隔开。
e、可扩充字符串值(E):简称“REG_EXPAND_SZ”,存储的数据是长度可变的字符串。
f、全资源描述子:简称“REG_FULL_RESOURCE_DESCRIPTOR”,在右键菜单里没有,一般情况也不会用到,用来存储“设备管理器”中设备资源的列表。
(3)、查找(F)…:可打开“查找”对话框查找需要的键(项)、值和数据。
(4)、删除(D):可以删除不需要的键(项),注意删除键(项)的话会将键(项)以及其下面的键(项)和值一并删除,就像删除文件夹也会删除其下级的文件和文件夹一样。
(5)、重命名(R):可更改选定的键(项)的名称。
(6)、导出(E):可将选定的键(项)及其下面的所有内容导出为“注册表项文件(扩展名为.reg)”或其它文件。
(7)、权限(P)…:可设定所选键(项)对不同帐户的访问权限。
(8)、复制项名称(C):可将选定的键(项)所属的路径复制出来。
2、在右侧窗格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1)、空白处单击右键:只有一项“新建(N)”,与上述“新建(N)”的功能相同。
(2)、“值”的名称上单击右键:
a、修改(M):和双击“值”名称的作用相同,可修改“值”对应的“数据”。
b、修改二进位数据(B):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修改数据,不管“值”是什么类型的,当然修改结果对“值”的类型也不会有影响。对于“二进制值(REG_BINARY)”类型的值来说,作用和上面的“修改”功能没有区别。
c、删除(D):可删除选定的“值”。
d、重命名(R):可更改选定的“值”的名称。
3、窗口顶部的菜单:
(1)、文件(F):
a、导入(I)…:将“注册表项文件(扩展名为.reg)”导入注册表中。在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中直接双击.reg文件,也可将注册表文件导入注册表中,注册表文件中的项目会覆盖或增加到注册表中。
b、导出(E)…:和上述“导出”功能相同。通过“导入”和“导出”功能,可以方便地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编辑注册表,而不用注册表编辑器来一个一个的修改键(项)、值和数据。
c、加载配置单元(L)…:可以打开计算机中的其它Windows系统或其它计算机的Windows系统中的注册表文件(就是上面介绍的default、SAM、SECURITY、software、system、userdiff)。注意只有在选择了左侧窗格的几个主键的时候才能使用此功能。加载时可以随便起一个名称,加载后会列在所选主键的下面。
d、卸载配置单元(U)…:上述“加载”完并且修改好之后,可以使用此功能将修改的结果保存在加载的其它系统或其它计算机中的注册表文件上并从自己的注册表中清除掉。上述“加载”和“卸载”功能相结合,可以用来修复计算机中的其它Windows系统或其它计算机的Windows系统中有问题的注册表文件。
e、连接网络注册表(C)…:可以编辑局域网中其它计算机的注册表,对方计算机系统中的“Remote Registry”服务必须先要启动才能编辑,可编辑的内容和对方计算机系统中“本地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中的“网络访问:可远程访问的注册表路径”有关。
f、断开网络注册表(D)…:上述编辑完后可断开连接。
g、打印(P)…:可打印所选键(项)或全部注册表的内容。
h、退出(X):退出“注册表编辑器”程序。
(2)、编辑(E):与上述左、右键菜单中的内容相似。
(3)、查看(V):“状态栏(B)”可选择是否在窗口最下方显示“状态栏(Status Bar)”,“状态栏”中显示了所选键(项)、值和数据所在的路径;“拆分(L)”可以调整左右窗格的宽度,拖动左右窗格中间的竖线即可调整;“显示二进位数据(D)”可查看所选值的数据对应的二进制数;“刷新(R)”可使修改的结果快速生效,不过只是对部分键(项)、值和数据而言,有些修改需要通过注销系统或重启计算机才能生效。
(4)、收藏夹(A):可将常常访问的键(项)“添加到收藏夹(A)”,添加之后即可在“收藏夹”菜单中看到添加的内容;不需要的可“删除收藏夹(R)”,注意不是真的删除了键(项),这里的内容只是相当于“键”(或“项”)的“快捷方式”。
(5)、帮助(H):可查看“注册表编辑器”的说明。
小:知道怎么编辑了,可是这些键(项)、值和数据都有什么作用呢?
大:这个说起来就多了,这里我们先大概地讲解一下,以后会详细接触到不同作用的键(项)、值和数据。
HKEY_CLASSES_ROOT主键中的内容和HKEY_LOCAL_MACHINE主键下SOFTWARE\Classes键(项)中的内容一致(不论修改哪一个键(项)都相当于修改另一个键(项));HKEY_CURRENT_USER主键中的内容和HKEY_USERS主键下某一个用户的键(项)的内容一致,HKEY_USERS主键下面的键(项)的名称都是像S-1-5-21-2744516284-4891730-2269942977-1006这样的,这一串字符称为“用户ID”,代表系统中的一个帐户,HKEY_CURRENT_USER就是当前登录帐户的设置;HKEY_CURRENT_CONFIG中的内容是动态变化的设置,一般不用研究。所以我们只介绍HKEY_LOCAL_MACHINE和HKEY_CURRENT_USER主键(HKEY_USERS主键中各个帐户ID的设置方法都一样,所以只介绍当前登录的帐户)。
和前面“管理工具”中“组策略”相似,HKEY_LOCAL_MACHINE相当于“组策略”中的“计算机配置”,对系统中所有帐户均有效;HKEY_CURRENT_USER相当于“组策略”中的“用户配置”,只对当前登录的帐户有效。修改HKEY_LOCAL_MACHINE中的设置需要用户具有Administrators用户组的权限,Administrators用户组权限的用户还可以通过HKEY_USERS主键修改其它用户的设置。
1、HKEY_LOCAL_MACHINE:包括这么几个键(项):
(1)、HARDWARE:对硬件进行设置。
(2)、SAM:和帐户有关。
(3)、SECURITY:安全方面的设置。
(4)、SOFTWARE:这里的设置最常用,包括系统和安装的所有软件的设置。
(5)、SYSTEM:系统方面的设置。
2、HKEY_CURRENT_USER:
(1)、AppEvents:Windows主题设置(参见前面“控制面板—2、显示”一章中关于主题的介绍)。
(2)、Console:“命令提示符”外观设置(参见前面“Windows XP基本操作—七、运行程序”一章中关于命令提示符的介绍,后面也会讲到命令提示符)。
(3)、Control Panel:仅对当前用户起作用的“控制面板”设置。
(4)、Environment:用户的环境变量(参见前面“控制面板—1、系统”一章中关于环境变量的介绍)。
(5)、EUDC:End User Defined Character,和用户自己创造的字体有关。
(6)、Identities:和系统中的Outlook Express程序有关。
(7)、Keyboard Layout:输入法相关设置。
(8)、Printers:打印机相关设置。
(9)、RemoteAccess:用户自己建立的网络连接的设置。
(10)、S:和系统中的Windows Messenger程序有关。
(11)、SessionInformation:记录某些程序运行的次数。
(12)、Software:这里的设置也很常用,包括系统和安装的所有软件对当前用户的设置。
(13)、SYSTEM:设置系统中“备份”程序不备份的文件类型。
(14)、UNICODE Program Groups:参见前面“控制面板—9、区域和语言选项”一章中关于Unicode的介绍。
(15)、Volatile Environment:设置应用程序存储有关数据的位置,很多应用程序都将有关数据存储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帐户名\Application Data文件夹下。
(16)、Windows 3.1 Migration Status:和Windows 95之前的Windows版本有关的设置。
8、其它.msc文件
大鹏(以下简称“大”):在C:\Windows\System32文件夹下还有其它的一些.msc文件,包括:
(1)、certmgr.msc(Certificate Manager):证书管理器。管理系统中的所有证书,可以申请(个人)、导入、删除和查找证书。
小鹏(以下简称“小”):什么是证书啊?
大:“证书(Certificate)”是一种电子签名,用来附加在文件上,就像写在纸张上的签名一样,可以确认文件的作者,另外文件若被其他人(不是作者)修改的话,那么签名就会失效。电子签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可参考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关于电子签名的介绍。
证书的使用一般都是系统自动进行的,用户一般不需要参与。关于证书的使用,我们在以后会慢慢讲述。
(2)、ciadv.msc:索引服务。启动了“索引(Indexing Service)”服务(参见前面“2、服务”关于服务的介绍)的话,那么就可以在这里看到生成的索引并进行管理。
小:索引又是什么?
大:我们在查阅书本上的资料时,书的前面或后面会有一个索引,就像字典的拼音或笔画查字一样,方便查阅。操作系统中的索引也是这个功能,启动“索引”服务后,系统会在计算机空闲的时候自动生成所有文件的索引,这样的话查找文件和其它各种信息就很快了。
索引的使用我们以后会讲到。
不过要说一下的是,对于硬件配置比较低的计算机来说,最好不要启动“索引”服务,因为索引功能是比较占用计算机资源的。硬件配置比较高的计算机也要量力而行,如果启动“索引”服务后计算机运行速度减慢很多的话,还是不要启动为好。
(3)、devmgmt.msc(Device Managment):设备管理器。从这个.msc文件可以直接启动“设备管理器”,使用方法和前面“控制面板—1、系统”中的设备管理器一样。
(4)、dfrg.msc(Defrag):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关于“磁盘碎片”的概念参见前面“操作系统—二、文件系统”一章,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可以整理并消除磁盘中的碎片,使用方法以后在系统工具中讲解。
(5)、diskmgmt.msc(Disk Management):磁盘管理。和前面“3、计算机管理”一章中“磁盘管理”的内容一致,详细内容以后在系统工具中讲解。
(6)、fsmgmt.msc(File Share Management):共享文件夹。和前面“3、计算机管理”中“共享文件夹”的内容一致。
(7)、lusrmgr.msc(Local User Management):本地用户和组。和前面“3、计算机管理”中“本地用户和组”的内容一致。
(8)、ntmsmgr.msc:可移动存储。可查看和管理系统中使用过的和正在使用的可移动存储器,比前面“3、计算机管理”中“可移动存储”的内容更详细。
(9)、ntmsoprq.msc:可移动存储管理员操作请求。和上述“可移动存储”(ntmsmgr.msc)中“操作员请求”的内容一致。
(10)、rsop.msc:策略的结果集。可以查看上一章介绍的“组策略”中哪些策略被修改了,就是除了“未被配置”之外的策略,但不包括“计算机配置”和“用户配置”中Windows设置下的“脚本(启动/关机)”和“脚本(登录/注销)”设置。
(11)、wmimgmt.msc(Windows Management Instrumentation Management):Windows管理体系结构(WMI)。参见前面“3、计算机管理”一章中的WMI控件。
7、组策略
大鹏(以下简称“大”):“组策略(Group Policy)”的用途主要是对用户进行限制,以确保系统的安全。
打开“组策略”窗口,在左侧窗格的“控制台根目录”下可以看到这么两项:“计算机配置”和“用户配置”,“计算机配置”中的设置对系统中所有帐户均有效,“用户配置”则只对当前登录的帐户有效。修改“计算机配置”中的设置需要用户具有Administrators用户组的权限。
(1)、计算机配置:打开“计算机配置”分支,下面包括三项:
a、软件设置:这里的设置和局域网有关,以后讲到网络时再讲解。
b、Windows设置:下面有两项:
脚本(启动/关机):在左侧窗格选择此项后,在右侧窗格可以看到两项:“启动”和“关机”,作用时设置系统启动和关闭时运行什么程序。
双击“启动”项目,在弹出“启动属性”对话框的列表框中可以看到这里设置的启动程序的列表。如果想自己添加启动时的程序,可单击“添加(D)…”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的“脚本名(N):”文本框内输入程序的完整路径(比如C:\Windows\Explorer.exe,参见“操作系统—三、DOS”一章中关于路径的介绍)或者单击“浏览(B)…”按钮查找程序(若需要设置运行参数的话可在“脚本参数(P):”文本框输入),单击“确定”按钮即可将程序添加到列表框内。如果想更改某个程序或路径,可在列表框中选择程序后单击“编辑(E)…”按钮修改。如果不再需要启动某个程序,可在列表框中选择程序后单击“删除(R)…”按钮从列表框中删除(不会自动启动而已,并不是把程序文件删除)。在列表框中选择程序后单击“上移(U)”和“下移(W)”按钮可以移动列表框中程序项目的顺序,启动时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行程序的。列表框中的项目信息存储在C:\Windows\System32\GroupPolicy\Machine\Scripts文件夹下的scripts.ini文件中。
也可以单击“显示文件(S)…”按钮,会弹出一个资源管理器窗口,可以把程序或其快捷方式复制到这里,同样能够达到上述设置的目的。这里的实际路径为C:\Windows\System32\GroupPolicy\Machine\Scripts\Startup文件夹。
设置“关机”时运行的程序的方法和上述“启动”的类似。“显示文件(S)…”按钮指向的路径为C:\Windows\System32\GroupPolicy\Machine\Scripts\Shutdown文件夹。
安全设置:这里的设置与前面“1、本地安全策略”一章中介绍的内容一致。
c、管理模板:这里的设置比较丰富,先介绍一下一般设置方法,同样是双击右侧窗格中的项目,弹出的对话框中一般会有“未配置(C)”、“已启用(E)”、“已禁用(D)”三个单选框,“未配置”表示采用默认设置(在右侧窗格选择项目后即可在项目左侧看到说明,“默认设置”就是“不配置”)、“已启用”表示启用这里的设置、“已禁用”表示禁用(不启用)这里的设置,选择了“已启用”之后还要进一步设置。“管理模板”设置包括以下四项:
Windows组件:这里可以对Windows的各个组件(程序)进行比较特殊的设置。
小鹏(以下简称“小”):“特殊”是什么意思?
大:软件运行时在其窗口内可以对自身进行设置,以后讲到各种应用软件时就会知道,“特殊”的意思就是组件自身中是设置不了的。
Windows组件的具体内容以后在讲到各种应用软件时再分别讲解。
系统:这里可以设置系统中的各种功能,比“控制面板”中设置的内容更高级,在以后会慢慢讲解。
网络:设置系统网络功能,以后讲到网络时会讲解。
打印机:这里主要设置打印机在网络中的使用,以后讲到网络和应用知识时会讲解。
(2)、用户配置:打开“用户配置”分支,下面同样包括三项,但是设置的内容有些不同:
a、软件设置:这里的设置和局域网有关,讲到网络时再讲解。
b、Windows设置:下面有三项:
脚本(登录/注销):设置当前登录的用户在登录和注销时运行什么程序,设置方法同上述“脚本(启动/关机)”设置。列表框中的项目信息存储在C:\Windows\System32\GroupPolicy\User\Scripts文件夹下的scripts.ini文件中,登录的“显示文件”指向的路径为C:\Windows\System32\GroupPolicy\User\Scripts\Logon文件夹,注销的“显示文件”指向的路径为C:\Windows\System32\GroupPolicy\User\Scripts\Logoff文件夹。
安全设置:这里只有一项“公钥策略”,以后讲到安全软件和应用知识时会涉及。
Internet Explorer 维护:这里的内容在以后讲到浏览器软件时讲解。
c、管理模板:这里主要是对Windows的界面,包括“任务栏和「开始」菜单”、“桌面”、“控制面板”等中的项目是否显示进行设置,以后是否开启某些系统功能等等。在今后的使用中会慢慢讲到。
小:怎么好多内容都要以后再讲啊?
大:现在全都讲解的话,你不一定都能够了解,必须结合以后的学习内容才能明白。